欢迎登陆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官网!




2017年4月18日,《中国交通报》头版刊登我院张华勤院长署名文章"坚持持创新驱动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与科技发展"。以下是报道全文:
2016年,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主动适应国家科技改革发展形势,坚持按照"转型发展、综合发展、提升发展"的要求,履行"为部服务、支撑行业、服务社会"的职责,上下齐心,攻坚克难,着力推进"科研领先、产业壮大、高端人才"三大建设,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努力提升为部服务新能力,大力加强公益性研究和重大工程研究,取得科研创新高层次立项取得新进展,科研业务规模逆势增长创新高的良好佳绩,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水路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2016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港口码头与航道工程创新"团队入选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杨树森为代表的我院水运工程泥沙科研攻关团队被评为"感动中国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天科院荣获"天津市劳动奖状",所属设计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称号。
2017年,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发展于黄金时期重大判断的深刻内涵,认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要紧紧围绕国家"三大战略"和"四个交通"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科技工作"三个面向"的要求,准确把握全球水运交通科技发展大趋势,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科研创新:
一是聚焦行业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依托我院全球最大功能最先进的大比尺波浪水槽、亚洲最先进的港口土工离心机等科研条件,开展水运工程领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理论、长周期波浪运动规律、海洋超软土地基大变形固结理论、波浪-建筑物-地基相互作用、港工建筑新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水运工程行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
二是科研转型引领行业建管养运综合发展。适应交通运输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综合发展的趋势,在巩固传统专业优势的同时,发展特大型跨海桥隧及海上构筑物建设与保障技术、水运工程检测及全寿命设计的BIM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水运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技术、港口航道设施及疏浚维护智能管理技术等。
三是创新理念发展交通行业绿色生态技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创新水运工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加强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内河生态航道整治技术、海岸带工程生态修复技术、港口能源消耗监测模拟及仿真优化技术等。
四是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在我院为水运局、天津市开展的水运工程安全标准体系、港口危险货物作业重大隐患判定指南以及大量涉及港口航道安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港口危险货物安全、港口储罐及大型设备设施安全和港口通航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大比尺波浪水槽开展沿海港口特大风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
五是科研向深远海拓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制高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方面拓进,我院科研业务由内河、河口及海岸工程向海洋工程及深海领域延伸拓展,主要发展远海岛礁生态建设与应急修复技术、海洋工程动力环境精细化预报与保障技术、深远海救助打捞测绘及定位技术等,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六是坚持"走出去"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我院国家水路绿色建设与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科研机构在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和再创新提升我国水运科技创新能力。在我院承担东南亚、中东、非洲等20余个国家100余项海外工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为我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提供的科技支撑,促进我国水运工程技术和标准的输出。主要开展国内外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现状及主攻方向研究、鸭绿江、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界河规划及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和通道建设与保障技术等研究,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18. Survey&Design Institute For Water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津ICP备1600467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5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