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官网!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1

1

2

2

3

3

这是描述信息

新闻中心

资讯分类
/
/
/
中国交通报报道天科院服务“一带一路”科研工作

中国交通报报道天科院服务“一带一路”科研工作

  • 分类:院内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国交通报报道天科院服务“一带一路”科研工作

【概要描述】

  • 分类:院内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
  • 访问量:
详情

2016年12月26日,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召开之际,中国交通报以《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好声音"》为题对我院服务"一带一路"科研工作进行专题报道。以下是报道全文:

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好声音"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服务"一带一路"科研工作综述

  中国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引发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交通先行",作为交通运输部的直属科研机构,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定位,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多年来,部天科院积极配合中资企业,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百余个工程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努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提高我国水运工程科研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和交通建设的综合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成果秀

完成百余个海外科研项目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需要。中国企业是"走出去"战略的实践者,经常面临自然条件不熟悉、国际标准有差异、技术交流不通畅等问题,需要科研单位协助。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的水运工程科研机构,部天科院"搭船出海",积极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等中资企业提供广泛的前期咨询和技术服务,圆满完成百余个海外工程科研项目,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交通互联互通、文化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

  在印度尼西亚本岛,万丹、龙湾、巴齐丹等近10个滨海电站将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入工厂、商店和居民家中。然而在2007年,当部天科院的科研人员初次来到印度尼西亚时,当地电力资源极度匮乏,居民照明用电都难以保障。在这个没有水运工程基础的地方,科研工作刻不容缓。没有专业测量船,就乘渔船出海测量;没有空调,就强忍酷暑与潮湿。最终,部天科院取得了印度洋常年大浪下的防波堤建设和涌浪作用下的沙质海岸建港技术创新,为系列电厂项目的配套码头及海工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0年至今,部天科院与中资企业一起,广泛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完成了伊朗北帕斯天然气液化项目港口与码头工程初步设计的潮流、海水温度和盐度观测工作以及潮流及泥沙数学模型试验,承担了中缅原油管道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码头工程抛泥区选址及码头局部流态分析工作,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与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西迪森、胡布电厂等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泰国、越南、缅甸、吉布提、塞拉利昂等2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完成工程科研百余项,直接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工程。

  穿过鳄鱼藏匿的热带雨林,寄身简陋的茅草棚屋,巴基斯坦和东帝汶布满弹孔的街道、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的疾病与暴雨都不能使他们退却,部天科院科研工作者用汗水与行动担负起水运工程科研国家队的使命,服务"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填补数据空白 解决建港难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文情况复杂,建港条件恶劣,技术资料严重匮乏,所在国自身的技术和科研水平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部天科院海洋水动力研究中心组建了攻关团队,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全区域、长历时的海洋水动力大数据;结合大量实测数据,运用同化技术,花费4年时间,建设了全球水动力平台,解决了陌生海域建港水动力的难题,在国际同行中树立起我国水运科研的过硬品牌。

  全球水动力平台的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提高精度的同化技术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潮流、波浪、泥沙、气象等基础数据几近空白,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测量,截至目前,部天科院仅在印度尼西亚就承担了40多个项目,从开始的资料全无,到如今逐步建立起涵盖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等主要地区的详细水文、气象和海底地形数据库。"印度尼西亚海域的数据,我们最全!"部天科院相关负责人骄傲地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天科院研发了潮位潮流实时观测平台遥测遥报系统和波浪遥测装备。使用这些技术与装备,数据可通过卫星实时上传,工作人员坐在国内办公室里就可以查看国外实时的波浪、潮位和流速信息。

  除此以外,部天科院发挥水动力泥沙研究的科研优势,结合海外实地特征,出色地解决了港口建设中的众多技术难题。

  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非洲西海岸等国家和地区,以沙质海岸为主,再加上平均长达12秒的长周期涌浪,海岸破碎带宽,泥沙在海床上运动剧烈,容易导致航道的强淤积,对防波堤的稳定性也有着很大威胁。针对上述特点,部天科院与建设单位一起,就长周期涌浪对泊位的影响、波浪引起的横向输沙规律、季风期的施工临时防护等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通过现场勘查、数学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形成了长周期涌浪条件沙质海岸建港技术,为印度洋北岸的港口建设提供了解决办法,为中国企业和国际港口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实施,部天科院的技术水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在马来西亚,部天科院多次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承担了马来西亚西马东海岸几乎所有的河口治理和港口建设项目研究。部天科院相关专家多次受邀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高等科研院所讲学,被马来西亚政府聘为咨询专家,把我国先进的水运工程技术带出国门,树立起我国水运科研的国际品牌。

促进中国标准国际化

  在国际水运工程建设领域,欧美标准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水运工程的科研国家队,部天科院在服务"一带一路"过程中,不断促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将我国水运工程建设的能力、标准和文化推向世界。

  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不仅要推动工程建设中采用中国标准,更重要的是发现差异、解释差异,提升我国的标准水平。

  东南亚地区普遍认同欧洲和美国标准,海洋水动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海成告诉记者,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总承包的印度尼西亚阿迪帕拉燃煤电站项目,当地政府和技术人员要求港口防波堤的设计、施工期的防护都要参照英国标准。然而,此前按照英国标准建造的防波堤无法抵御印度洋的剧烈涌浪。因此,部天科院的项目人员向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咨询公司以及技术负责人详细解释了我国标准与英国标准的差异与优势,提出在季风期修建防护工程、在非季风期施工的方案,最终实现了港口工程的顺利完工。

  "把中国标准推向世界,难点在于让对方信任我们的技术和水平。"部天科院内河港航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进说。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整治航道、提高通航条件是各国共同的迫切要求。2000年,中老缅泰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要协调四国工作,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在交通运输部的带领下,部天科院与设计单位联合云南省相关部门,用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扩大中国标准的世界影响力。

  部天科院向相关国家展示了我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的丰硕成果,其中在与湄公河条件相似的西江航道整治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标准得到认可奠定了重要基础。2013年,部天科院编制的规划形成内部版本,经交通运输部审核形成英文版。2015年,该规划经四国协商达成一致。今年,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启动,中国标准也将随着工程进展走向世界。

  在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的过程中,部天科院深入了解各国要求,参考国际经验做法,加快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如针对泰国较高的环保要求,部天科院在规划中重点提出环保工艺和措施,保证航道整治工程符合亚太国际组织的环保要求。

  在印度尼西亚,在马来西亚,在柬埔寨,借助一个又一个海外项目,部天科院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赢得各国信赖,让中国标准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与发达国家加强技术合作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9月,部天科院与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11月,部天科院院长张华勤率技术团队赴美国休斯敦大学,就两国共同承担的"港湾突发性溢油应急及修复研究"项目开展中期研讨,并就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签订合作备忘录;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备忘录,将就水运工程中的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监控等问题展开合作研究,加强人员交流。

  近年来,部天科院持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合作,逐步将技术输出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东国家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今年,部天科院配合哈电集团和中交二航院,参与了迪拜哈翔电厂配套港口项目的研究、勘测、海洋生物调查及移植工作,这成为我国水运科研进入海外高端市场的里程碑。杨鲲研究员介绍说,该项目水域涉及的200多株珊瑚和众多鱼类,都必须有相应的移植、保护方案,并由迪拜指定的咨询公司审核实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反复研究认证,部天科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移植方案,目前珊瑚移植工程已完成70%,实现了部天科院技术水平与国际要求的对接融合,获得了迪拜政府、项目投资人、哈电集团和咨询公司的一致认可。

  2015年,"国家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科技部批准,依托部天科院建设。两年来,部天科院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目前已与德国、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依托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大比尺波浪水槽和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设施,部天科院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水运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经验谈

以国际化思维服务"一带一路"

  部天科院积极实践水运科研国际化发展战略,落实多项工作措施,从宣传国际化理念、引进国际化人才和开发国际化市场等多方面推进国际化工作。今年,部天科院完成了国际水动力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完成和申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海外科研项目达20余项。

  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区域。东南亚、中东和非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是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来源。部天科院对目标区域和国家进行梳理,依托中资企业窗口,分析区域热点,提前布局,主动提供前期技术咨询。

  服务重大海外工程。在中资企业率先"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部天科院主动联系涉及重大工程的中资企业,与中交集团及其所属企业、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形成了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水运行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坚持标准、文化与技术的同步输出。要提高我国水运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广中国文化与标准是必由之路。部天科院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尊重和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习惯,联合当地的高校与科研力量,以国际通行的办法不断增强合作国家对中国文化和标准的认可度。同时,通过为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各个层面的合作。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引领。部天科院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不断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交流合作使自身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国家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部天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高平台。

  加强政策与发展方向研究。部天科院成立了政策研究室,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水运科研国际化及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研究室采用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编制方式,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作为流动人员参与政策研究室工作,保证科研人员掌握最新的国际需求。

  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具有国际化思维,能够适应不同的技术标准、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为此,部天科院鼓励引进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技术人才,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沟通培养机制,同时设立了"青年首席专家制",入选人员将接受出国培养,参与国际交流。

  展宏图

构建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部天科院努力建设国际化一流院所,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国际合作示范基地,以科研领先、产业壮大、高端人才为目标,为"一带一路"交通水运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今后,部天科院将持续关注远海深水交通建设关键技术,建立和运行全球海洋水动力平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水运行业的技术输出和标准的国际化,树立我国水运科研的国际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十三五"时期,部天科院将重点支持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区域的水运行业建设。近年来,中东能源结构正发生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随之转变,沙特等国逐渐由能源输出国转为物流中转国,水运工程建设需求进一步增长。非洲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在产能国际化和能源、资源趋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需要进行水运工程的基础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运行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部天科院将抓住这些机遇,进一步加大技术输出。

  在东南亚地区,部天科院将继续保持与各国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积极推进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设"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将配合完成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工程,并为中越红河的贯通提供技术服务;将加强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合作,继续巩固技术与标准、文化同步输出的良性发展局面。

Copyright © 2018. Survey&Design Institute For Water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
津ICP备1600467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60200058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天津